借力

借力

作品简介

作品简介

《借力》这件作品由一个日常普通的塑料瓶组成,它将被放置在展览场馆的地板上,由观众有意或无意的踢动。

在瓶内,藏有一段录音,讲述着关于三代人的迁移的经历,即我的祖父、父母、和我,在面对诸如洪水饥荒、改革开放、以及疫情等历史事件时,我们的选择, 又或者说,我们如何在结构性压力下被动地做出选择。

观众的踢动不仅改变了瓶子所处的空间位置,也打断了音频的播放,故事被迫在新的位置重新开始叙述。这种被动地重述自我、被环境持续重置的状态,正是作品对无力感的隐喻。

观念与背景研究

观念与背景研究

塑料瓶是个平凡、普通且容易被忽视的材料。一开始我们甚至不会注意到这是一件作品,直到我们与之接触,聆听它的故事,一切才开始慢慢变得鲜活。然而,叙述总会被外力打断。


正如亚历山大·加洛韦(Alexander Galloway)在论及“协议”时所指出的,政治性并不显现在连接之中,恰恰相反,它往往在断裂中暴露。瓶子在空间中的不稳定状态,以及叙述不断被打断、重置的循环,象征着迁徙者身份、居住地、归属感的裂缝。这些裂缝背后,往往隐含着政治、经济、国际关系等深层结构的作用。


《借力》试图借助一个被动漂移的塑料瓶和一个跨代迁徙的家庭故事,通过“断裂”的显现,触碰全球化语境中普遍存在的迁徙、漂泊、无根感等当代议题,并提出一个问题:当身处历史洪流与结构性力量之中,个体应如何回应那份持续地被动与无力的感受?

在全球化的背景下,迁徙、漂泊、无根感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议题。《借力》试图通过物体与环境的关系隐喻这些现象。被置于公共空间的矿泉水瓶缺乏归属感,始终处于流动与漂泊状态,无法停留在某个固定位置。这种无休止的位移,映射出现代社会中个体对于归属的不断追寻。

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却最易被忽视的物件,矿泉水瓶在本作品中成为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的象征。它的漂泊不仅是一种物理现象,更是对当代社会中个体流动性、无奈与不确定性的深刻隐喻。